JN江南体育方纫秋——海派足球的创始者上海足坛泰斗聊到上海足球,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上世纪十年代海派足球,强调技术和意识相结合,曾在中国足坛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海派足球的缔造者既不是我们熟知的徐根宝,也并非曾经的上海队主帅王后军(王老先生只能说是传承者,将海派足球发扬光大),而是上海足球真正地泰斗级人物——方纫秋先生。
方老一手将上海足球从乙级拉回甲级,培养出柳海光、李中华、秦国荣等一批海派球员,更是带领上海队夺得全国五运会冠军,在上海足坛地位无人能及。
1947年加入上海精武队参加上海甲组比赛,场上位置为左内锋。左内锋这个位置对于今天的球迷而言似乎有些陌生,实则跟如今左中场较为类似,因为那个时候流行五前锋阵型。
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上海队,并于51年代表上海队参加华东区足球选拔赛。而本次选拔赛是为了择优参加首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,目的便是组建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队。
方纫秋技术娴熟、场上意识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在同年龄段中属于一流,在华东区选拔赛上7场比赛攻入6球,帮助上海队拿下冠军,并入选华东队。
很可惜由于路途遥远交通落后,等球队到达目的地时奥运会足球比赛早就已经结束,首次奥运之旅显得有些遗憾。
54年作为国内优秀足球运动员被派往匈牙利留洋,在约瑟夫的指导下技术进步飞快。顺带插一句:当年苏永舜也参加了留洋前的集训,但最终没能被选上。而年维泗、张宏根、曾雪麟、张京天等人都曾去了匈牙利。
57年中国队首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,首轮面对印尼队虽占尽优势却不得分,心态急躁下反被对方偷袭得手。回到主场拿下对方还得进行附加赛,最终以进球数少一个被淘汰。
方纫秋指导子弟足球队与在华外国专家队比赛,结果6:3大胜,方老被周总理夸奖为“胸怀全局的指挥员”。
57-58年方纫秋代表北京队(实则为北京体院国家集训队)参加了全国足球甲级联赛,在32场比赛中攻入15球,连拿两次冠军。
58年2月凭借方老一脚劲射逼平了奥运冠军苏联队。次年首届全运会开幕,很可惜方老因为备战中苏匈三国赛而错过了,最终一胜一负夺得亚军。
退役后方老转型做了教练,执教北京体院二队。61-63年被派往柬埔寨作为体育组组长并兼任柬埔寨国家队主帅。
但此间又有一个插曲:64年巴基斯坦队访华要跟国家队踢一场友谊赛。赛前作为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询问备战情况,方纫秋一激动表态:至少赢三个!
没想到对方全力死守,中国队久攻不下还被对方打了两次反击,意外失利导致方老丢了帅位被年维泗取代。
一生性格沉稳,唯一一次说大线年年维泗曾推荐方纫秋再度出任国家队主帅,然而有人却认为“败军之将不可用”,转而选择曾雪麟江南体育官网。
73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重启,上海队当年便勇夺亚军成为全国层面上一支强队,在方老调教下球员基本功扎实,讲究传控意识的执教风格已初现峥嵘,可惜由于两次援助让方老执教上海队显得断断续续,无法真正将自己的战术理念灌注于球队。
方老接手立刻说服选球队主力丁龙发等人归队,同时启用柳海光、李中华、唐全顺、鲁妙生等一班小将开始打造海派足球,并于次年杀回甲级联赛。
老球迷对于这套阵容是绝不会陌生,直到职业化前依然是这套班底,可见方老对于上海足球影响有多深!
方老是个善于学习的教练,国际上有巴西424阵型、荷兰全攻全守、意大利“混凝土防反”,通过不断总结要求上海队做到攻守平衡,而这一指导思想也影响了继任者王后军。
83年五运会是方老得意之作,当时的上海队虽然实力很强但绝非鹤立鸡群,无论是广东队还是北京队,赛前都有机会争夺冠军,没有方老场下神机妙算又岂能夺冠?
特别是方老一手提拔起来的李中华、林志桦等人都在比赛中攻入了关键进球,这才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。
广东队队长池明华射失点球,让上海队站上了最高领奖台。不过当年即便是拿了冠军也没什么花头,教练和主力球员每人获得760元奖金,仅此而已。
全运会夺冠没多久迎来一个“一刀切政策”——地方队主教练必须在50岁以下。无奈之下方老只能将帅位让给了王后军,这也是为什么说王后军是海派足球的继承者和发扬者。
85年方纫秋荣获“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”,也在那个时候跟方老同辈的那批教练员开始逐渐退出一线舞台,徐根宝、戚务生为代表的新一代教练员逐渐成为主力,同样重身体而轻技术成了新一代风向标。
离开一线后,方老还曾担任过上海足球办公室副主任、上海足协等职务,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彻底退休。
然而退休并不代表从此告别足球,早在76年方老便造访过德国,彼时德国刚刚夺得世界杯冠军,而方老还曾去贝肯鲍尔家中做客,原来两人生日竟在同一天。
当年那次德国之行留给方老很大影响,德国队的稳定正是方老日后讲究攻守平衡的原型。这一点倒是跟十多年后李应发不谋而合,突出技术的同时强调足球意识,始终坚持一种风格绝不轻易改变。
职业足球开启后,方老虽无法执教球队但偶尔也会在电视上作为嘉宾点评,虽已古稀之年但一碰触足球,立刻像是变了个人,绝不会给后辈面子。